欢迎访问滦南县人民政府网站!
/media/images/body_bg1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2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3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4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5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6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7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8.jpg
高级搜索
乐亭大鼓(靳派)
浏览次数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12-14 14:54:19

 
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,流传广泛具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,由一人用乡音演唱一人用三弦同演员用板、鼓伴奏,既能说长篇大书,也能唱集锦小段,深受群众欢迎,它和皮影、评剧并称冀东文艺“三枝花”。
乐亭大鼓约在1845年前起于乐亭、滦州等冀东区域,它博采诸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,又吸收了当地民歌、戏曲的某些唱腔,形成了独特的唱腔、板式。至今约有200多年历史,以优美动听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流传于京、津、冀及东北等地。
靳派乐亭大鼓创立者靳文然生于滦南县靳营村,经上世纪初期孕育,在30、40年代完成了乐亭大鼓联曲体到板腔体的重大革新,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,被曲坛誉为“一代天骄”。靳文然的演唱不受旧套束缚,敢于吸收姊妹艺术营养,唱腔旋律线强,曲调柔美细腻,委婉动听,声情并茂,把靳派乐亭大鼓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,一举占领冀东曲坛并得以广泛传播与推广。其主要特征:根据演出场合和欣赏群体的不同,按程序性演唱比较固定的曲目;经过对当地民歌、劳动号子等的广泛吸收,吸吮皮影、评剧的艺术营养形成的曲调多源性特征;利用板眼、速度的变化技巧和扩板加花等作曲创腔手法,使板腔转换灵活自由的特征;多种调式调性相互交替转换形成了多种丰富多彩,情趣各异的唱腔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兼融的特征;唱腔音乐由当地方言、俚曲衍变而成,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;完整规范、娴熟多变的鼓、板套路与唱腔表演相辅相成的特征。靳派乐亭大鼓发展脉络清晰,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,在冀东以及京、津及东北三省有很大影响,是历经几代曲艺艺人,通过艰难探索与艺术实践而创造出来的,代表曲目有《双锁山》、《鞭打芦花》、《碧海丹心》等等。靳派乐亭大鼓是冀东域内先进文化的代表,影响着政治、经济的发展,已成为冀东一代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,一直活跃在各地文艺舞台,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。